纹身大全

财政税收审计

作者:阳江市全民纹身店    发布时间:2022-05-04 09:21     浏览次数 :

[返回]

财政管理

��【财政总收入】   2009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37147万元,为预算的120.67%,增长32.94 %,其中:税收收入完成237256万元,为预算的120.82%,增长46.31%;非税收入完成99892万元,为预算的121.04%,增长9.2%。上划中央“两税”收入完成188617万元,为预算的113.97%,增长25.43%。基金收入完成221242万元,为预算的109.69%,增长20.68%。上划中央所得税和上划省级共享税收入完成136914万元,为计划的113.72%,增长19.31%。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880303万元,增长25.38%。全市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23.03%。

��

��【财政总支出】   2009年全市地方财政总支出完成3167386万元,为预算的92.46%,下降7.29%。其中:一般预算支出完成2666275万元,为预算的96.19%,下降15.2%;基金支出完成501111万元,为预算的76.63%,基金滚存结余152793万元。

��

��【市级财政总收入】   2009年市级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36874万元,为预算的115.86%,增长21.74%,其中:税收收入完成73478万元,为预算的111.61%,增长31.72%;非税收入完成63396万元,为预算的121.2%,增长13.65%。上划中央“两税”收入完成68970万元,为预算的105.68%,增长17.75%。上划中央所得税和上划省级共享税完成44433万元,为计划的90.62%,下降5.22%。基金收入完成126546万元,为预算的95.51%,增长1.1%。市级财政总收入完成373428万元,增长8.86%,市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16.48%。

��

��【市级财政总支出】   2009年市级地方财政总支出完成439150万元,为预算的56.73%,下降5.36%。其中:市级一般预算支出完成336309万元,为预算的64.36%,增长5.01%;市级基金支出完成102841万元,完成预算的40.88%,基金滚存结余148749万元。

��

��【财政收支平衡情况】   全市累计净结余为赤字137515万元,其中:当年赤字76850万元,上年累计赤字60665万元。当年赤字的主要原因由于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改革于2009年下半年才实施,无法纳入县市区财政年初预算,加之灾后农房重建地方配套资金缺口大,因此造成当年出现财政赤字。

��本级累计净结余为赤字26967万元。其中:当年净结余4959万元,上年累计赤字31926万元。

��

��【重点支出完成情况】   全市农林水事务支出136023万元,为预算的94.52%,同口径增长23.32%;教育支出214267万元,为预算的97.08%,同口径增长36.05%;科技支出13895万元,为预算的86.13%,同口径增长23.05%;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68697万元,为预算的96.87%,同口径增长9.28%;公共安全支出72395万元,为预算的99.21%,同口径增长 16.58%;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9894万元,为预算的92.79%,同口径增长11.49%;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93225万元,为预算的99.21%,同口径增长10.89%;医疗卫生支出91671万元,为预算的98.05%,同口径增长13.86%;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支出1368955万元, 同口径相比与上年基本持平。

��市本级农林水事务支出15904万元,为预算的67.16%,同口径增长17.31%;教育支出30793万元,为预算的82.82%,同口径增长18.73%;科技支出7900万元,为预算的77.92%,同口径增长16.56%;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1949万元,为预算的85.42%,同口径增长8.73%;公共安全支出23010万元,为预算的97.54%,同口径增长11.52%;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3706万元,为预算的82.82%,同口径增长9.7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79273万元,为预算的97.14%,同口径增长10.06%;医疗卫生支出12477万元,为预算的87.24%,同口径增长10.63%;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支出56099万元,为预算的33.19%,同口径增长29.14%。

��

��【中央灾后恢复重建资金情况】   全年上级财政累计下达全市中央重建基金预算3108533万元, 其中:城乡住房1300421万元,城镇建设、公共服务等项目1808112万元。市县两级财政已根据项目进度拨付到项目(户)2299756万元,其中:城乡住房1141752万元,城镇建设、公共服务等项目1158004万元。

��上级财政下达市本级中央重建基金预算320420万元, 其中:城乡住房89073万元,城镇建设、公共服务等项目231347万元。市财政已根据项目进度拨付到项目115271万元,其中:城乡住房21308万元,城镇建设、公共服务等项目93963万元。

��

��【对县市区财政转移支付情况】   全年对县市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资金为107877万元,较上年增长5.83%,过渡期财力补助资金43257万元,县级基本财力保障6557万元,自然灾害综合财力补助资金3872万元,下达各项专项拨款补助1666699万元,主要用于灾后恢复重建、扩大内需、农业生产、农村公路建设、农村义务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救灾救济、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方面的补助支出。

��

��【地方政府债券安排使用情况】   省政府核定转贷全市2009年地方政府债券48000万元,债券期限为3年。其中:省直接转贷市级25000万元,市转贷县市区使用15000万元。市级使用10000万元,主要用于中央投资的公益性建设项目地方配套扩大内需项目2800万元、教育部门灾后恢复重建7200万元。

��

��【财政增收节支】   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灾后恢复重建和扩大内需等影响,财政支出大量增加,为确保各项必要支出和收支平衡,财政部门及时对影响财政收支的各种因素进行了详细调查和测算,制定了针对性较强的增收节支措施。在收入方面,严格执行税收征管政策,强化非税收入管理,积极组织各种收入入库,做到应收尽收。在支出方面,继续按要求压缩了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公用经费支出的10%,严格控制会议费、接待费、车辆购置费等支出,努力推进机关节能减排,严格审查追加预算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同时,积极向上级财政汇报全市财政支出压力和收支平衡困难,争取上级支持。

��

��【努力筹集重建资金】   认真落实灾后重建政策,研究制定灾后重建资金管理办法,加强与项目主管部门联系,做好资金和项目的对接工作,及时将中央重建资金控制数分解落实到项目。坚持“分类支持,民生优先,突出重点,量入为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做好中央重建基金的中期调整工作。加快重建资金拨付进度。开通重建资金拨付“绿色通道”,有力确保重建项目的推进。加强重建项目评审。科学安排评审流程,加快评审进度,提高评审质量。积极向上级财政争取对政府性债务减免,减轻灾后重建的压力。

��

��【大力支持工业发展】   财政部门坚持以工业为大、工业为重、工业为先的方针,加大财政支持工业发展投入,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认真开展《发挥财政职能支持工业发展》专题调研,进一步理清了财政支持工业发展的思路。提出整合财政资金集中对工业集中区、重点产业、重点税源企业进行重点扶持,整合做大投融资平台,改变财政支持方式发挥财政乘数效应,建立激励考评机制等建议。在财政预算资金安排上,对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应用技术研发、企业扶持、企业改制等给予了重点支持。

��

��【加大农业产业发展投入】   按照“一基五化”的要求,围绕新农村建设,结合灾后农业恢复重建,积极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继续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及时下达病险水库整治、堰塞湖治理、农业救灾和农业产业灾后重建资金,确保了涉农各项抢险和重建工作的顺利开展。继续贯彻落实各种惠农政策,及时、足额兑现各种涉农财政补贴补助。积极支持农田水利设施、农村户用沼气池、饮水安全和农业技术推广等建设。支持生态环境改善,继续落实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财政补助政策。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建设,实施中低产田和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发展特色农业。继续做好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将农业赔款资金纳入“一折通”管理。

��

��【财政惠民政策】   优先保障教育发展,大力支持学校灾后重建,优先将中央教育恢复重建资金落实到项目。认真落实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有关政策,确保学校经费足额保障和“两免一补”、困难学生资助等政策全部兑现。全力兑现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

��大力促进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继续巩固完善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扩大补偿标准、补偿比例和补偿范围。落实全市国有破产关闭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医疗保险政策和城乡基本公共卫生财政补助政策。全力保障甲型H1N1流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顺利处置。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水平,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积极落实就业促进政策,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创业型城市试点工作。

��加大对政法部门经费保障力度。认真落实政法部门经费保障制度,改善政法部门的装备条件,提高政法系统经费保障能力。努力筹措“八项民生工程”资金,确保将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

��【财政监督】   2009年,各级财政部门紧紧围绕灾后重建、扩大内需和 “小金库” 治理等中心工作,加强财政监督检查。一是进一步明确责任。按照财政资金“分级管理、分级监督、分级负责”的基本原则,进一步落实责任机制,强化督促管理。二是整合力量开展重点检查。灾后重建、扩大内需涉及的项目多、任务重、资金大,财政部门积极整合力量,确保了各项重点检查顺利开展。三是牵头实施全市治理“小金库”工作,进一步规范了单位财务管理。四是强化政府采购监管,规范集中采购行为,继续扩大政府采购规模。  (梁   力)

��

��

��

��国家税务

��【税收收入】   2009年,全市国税系统克服汶川特大地震造成税源严重受损、征管秩序受到极大破坏等重重困难,累计完成各项税收收入40.16 亿元,剔除海关代征,全市国税系统共组织入库税收收入30.59亿元,增收5.61亿元,增长22.48%,超额完成了省局下达的收入任务。其中:增值税、消费税收入24.67亿元,增收4.75亿元,增长23.78%;所得税收入2.45亿元,减收0.38亿元,下降13.4%;车辆购置税收入3.47亿元,增收1.25亿元,增长56.1%。全市收入规模和增幅均创历史新高,收入突破30亿元大关,是全省4个增幅达20%以上的市州之一,为1994年以来的最高增幅。在全省排名上升1位,位居第七。全市收入占全省比重为3.65%,提高0.3个百分点。宏观税负达到3.73%,提高0.37个百分点;弹性系数2.17,为“十五”以来最高水平。全市收入规模上亿元的单位达到8个。

��

��【国税征管质量】   扎实推进征管一体化建设。巩固完善“三项制度”,狠抓落实“八统一”,切实提高工作质量效率。积极探索县级局征管一体化建设,实现了领导直管企业成效、管理精细化程度、税收服务水平、干部队伍素质四提高。推行应用征管一体化管理系统,推行面达到100%。试点探索“四位一体”联动管理机制,进一步强化税源监控。深化行业税源精细管理,推广实施《水力行业税源精细管理办法(试行)》。深化拓展数据应用分析。全面构建市、县两级指导协作,多业务部门密切配合,点线面有机统一的数据分析格局。指导督促各基层单位对欠税、征税面、一般纳税人零申报比例等偏低指标进行专题剖析40余篇(次),增添征管措施20余条。全市各项征管指标均明显好转,申报质量、行业税负、征税面均实现新突破。加大税务稽查力度。全年共检查各类纳税人235户,累计查补入库5903万元。查处重大涉税案件4起,端掉制售发票窝点2个,查获各类假发票11360份。进一步夯实税收管理基础。开展纳税人户籍清查工作,全市共催办税务登记1437户次,补办税务登记1261户,修正综合征管软件数据6455户次,处罚逾期登记471户次。

��

��【货劳税管理】   认真落实增值税转型政策,全市647户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抵扣外购固定资产进项税额1.29亿元;落实车辆购置税减半征收政策,办理享受减免车辆2.67万辆,减税0.75亿元;全面推广应用增值税专用发票审核检查系统、红字专用发票通知单管理系统、农产品收购凭证电子管理系统和车购税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开展纳税评估和区域税收专项整治工作,全面完成对水泥生产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行业调查、纳税评估和专项检查工作,共评估纳税人50户,评估、稽查补税487.35万元。

��

��【企业所得税管理】   认真做好2008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汇算清缴面达91.74%;组织开展对年收入在5000万以上和近三年来连续亏损的企业的清理检查,查补税款93万元;加强所得税减免审批,全市审批企业所得税减免企业138户,减免企业所得税1.59亿元,审批企业财产损失税前扣除126户,金额9.64亿元。

��

��【出口退税和涉外税收管理】   建立涉外部门协作机制和涉外数据定期交换制度,全年办理出口退(免)税3.56亿元,同比增长52.2%,增加1.22亿元;全市外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退税合计906万元,为2008年的4.58倍。做好外资企业年检工作,不予通过企业2户。

��

��【大企业税收管理】   确定首批定点联系重点大企业30户。加强非居民税收管理。开展普通发票专项检查工作,查补税款20万元,罚款9.26万元。全面推行使用卷式普通发票,推行面达100%。

��

��【税务服务形成新格局】   建立纳税咨询热点问题收集公布制度。按月登记、整理纳税人以电话(含“12366”纳税服务热线)、办税服务厅、税务网站等方式进行的涉税咨询,上报至省局热点和难点问题50余条。稳步推进办税服务厅标准化建设。认真开展办税服务厅调查检查活动,提升服务质效。进一步深化涉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工作流程,推行审批时限承诺制和限时办结制,有效地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大力推行网上申报、远程认证、抄报税、财税库银横向联网“四位一体”办税方式,推行比例达到预定目标。

��

��【国税系统灾后重建】   全面推进灾后基础设施重建。全市系统7个新建项目开工建设1个,正在招投标阶段1个,编制工程量清单及预算2个,初设方案规划审查1个,落实征地意向并编制初设方案2个。8个加固维修项目已完工并交付使用5个,在建3个。全面恢复征管业务。新补充征管服务一线人员34名,新增管户8371户,纳税户占税务登记户比例、双定户月均定额、双定户达点比例等指标质量恢复到了震前水平。全面加强灾区精神家园建设。大力做好灾区干部职工思想疏导、困难帮扶和学习疗养等工作。全年安排725人次灾区干部职工轮流休假,组织390人次受灾干部职工到省内外学习疗养,接受总局、省局调训重灾区干部职工30名;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和组织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29次,参加干部职工1984人次;安排御寒避暑、卫生防疫、安置点生活保障等资金、物资价值合计467.95万元;开展“手拉手”结对子活动,非灾区和灾区干部职工家庭结对48个;提拔使用在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中表现突出的一线干部49名。

��

��【国税队伍建设】   开展对江油局等8个县级局班子的巡视检查,对5个县(市、区)局“一把手”进行交流。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多次得到市级部门指导检查组的充分肯定。全面完成机构改革任务。市局机关新提拔6名正科级和5名副科级领导干部,各局结合机构改革,全面推行全员开放竞争上岗工作。切实抓好干部能力建设,大力实施干部职工“能力培训工程”,全市全年共完成各类送培和举办培训项目93个,培训干部职工3957人次,培训量达11850人(天)。全市系统在职职工大专以上学历达到93.65%,比上年提高1.09个百分点。六类专门人才达到134人,比上年增加14人。

��

��【开展税务文化建设】   大力推广获得全省首届税务文化建设优秀活动项目的江油市国税局“和谐江油国税”系列文化活动成果,引导各地积极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税务文化建设主题活动。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市局机关和系统12个单位均顺利通过省级文明单位复查认定,新创建省局级最佳文明单位1个,荣获“全国税务系统先进工作者”1人。

��

��【组织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   共建立志愿者队伍6个,登记注册志愿者103人,全年参加志愿活动达1310人次。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责任制和领导干部问责追究办法,促进领导干部廉洁从政。

��

��【灾后重建监督检查】   建立税检预防灾后重建职务犯罪工作平台,确保工程、人员双安全。抓好纪检组长对下级“一把手”谈话,任职谈话,廉政谈话和诫勉谈话制度的落实。全系统纪检组长对下级“一把手”谈话30人次,任职谈话、廉政谈话共99人次。加大对干部选拔、考察任用工作和复退军人招录考试的监督工作的监督力度。积极推行运用执法监察子系统,对出现的21条疑点进行调查核实,及时纠正和处理。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无违法违纪问题。开展纪检监察“集中接访日”活动,政风行风满意率达98.48%以上。切实做好信访举报工作,全市系统共收到来信来电信访14件,已全部办结。 (于海军)

��

��

��地方税务

��【概况】   2009年,全市各级地税机关积极应对克服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对全市工业经济影响、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税收政策调整带来的税收收入影响,以及一次性税源等复杂因素,紧紧把住全市灾后重建和国家扩大内需投入巨大资金强劲拉动税收增长的有利因素,坚定完成全年收入目标任务的决心不动摇,在一季度地税收入实现正增长、二季度地税收入逐步恢复增长、三季度地税收入快速增长、四季度地税收入持续增长中,加强税收计划管理,强化税收收入分析,加强全市灾后重建重大工程项目的税源管理,圆满超额完成省局和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全年地税收入目标任务,地税收入规模和增幅创全市地税组建以来最高。据统计,全市地税系统2009年组织各项收入35亿元,净增10.3亿元,同比增长41.7%,地税总收入规模首次突破30亿元。其中,税收收入31.93亿元,净增9.6亿元,同比增长43%;基金及附加3.08亿元,同比增长29.5%,完成全年任务的181%。

��

��【地方税务灾后恢复重建】   为尽快恢复正常的税收工作秩序,全市各级地税机关充分发扬“艰苦奋斗、勇挑重担,团结拼搏、求实开拓,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地税精神,各相关责任单位高度重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积极行动和争取多方支持,在组织上精心筹划,在程序上从严掌握,在纪律上严格要求,在各项任务十分繁重中,规范有力有序有效推进灾后恢复重建。认真学习中央、省、市灾后恢复重建相关政策,加强政策依据收集掌握,为灾后恢复重建提供政策支撑。严格灾后恢复重建项目资金管理,要求系统各重建单位按照省发改委明确的重建任务、重建资金开展灾后重建,严格招投标、比选等工作程序,对灾后恢复重建资金实行专账、专人核算管理,及时拨付各局申请到位的灾后恢复重建资金。对各重建单位在灾后恢复重建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积极向上级汇报反映,及时解决相关问题,取得良好成效。组织系统各重建单位接受各级灾后恢复重建检查组专项检查,对存在的问题督导整改。对系统内5个重建单位共10个重建项目的重建任务、资金管理使用等进行了重点抽查,抽查面达44%,涉及资金2184万元,未发现有违规、违纪现象。除此之外,完成北川漩坪乡十里村失地农民安置过冬工作任务。

��

��【地方税务规范化管理】   健全税收管理员制度,以税务登记管理为抓手,加强纳税人户籍管理,全年共为11530户纳税人办理税务登记证,其中下岗职工免收工本费10680元,因地震受灾纳税人免收工本费195560元。积极稳妥推进纳税评估工作,对127户纳税人开展纳税评估,入库税款127万元。全面推进依法治税,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积极创建法治机关。认真落实税收执法责任制,制定税收行政执法责任制考核评议实施办法,开展执法评议,全系统评议基层单位50个,评议结果均为“满意”。强化税收执法监督,规范税收执法行为,对游仙等5个单位执法状况、征管质量等进行重点抽查检查,重点检查面达33%。对高新区等5个单位审批减免税、缓缴税、豁免欠税进行督查,未发现有越权减免税、税收先征后返等变相减免税情况。认真开展规范性文件清理,清理规范性文件64份。为因灾纳税有困难的63户纳税人办理延期缴纳税款13815万元。开展耕地占用税专项检查,入库1604万元。认真落实土地使用税、车船税、耕地占用税新标准,抓好土地增值税清算工作,入库7679万元。强化涉外税收征管,入库12914万元。全面委托国税部门代征小规模纳税人城建税工作,入库24.278万元。全力做好企业所得税征管,全面落实企业所得税免征优惠政策,减免企业所得税2.8亿元。认真做好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管理工作,加强对高收入者监管,全市共有2101名年所得12万元以上纳税人进行自行纳税申报,完成省局任务的139%,做好因灾遭受重大损失的个人所得税减征工作,减征个人所得税1.05亿元。强化税务稽查,打击发票犯罪违法活动,查补各项收入6766.9万元。加强重点费源单位和行业基金附加征管,推进工会经费全额代征工作,拓展基金征缴领域。加强信息化建设,扎实推进上线省级数据集中前期准备。

��

��【优化纳税服务】   全市各级地税机关牢固树立“始于纳税人需求、基于纳税人满意、终于纳税人遵从”的新型纳税服务理念,以办税服务厅、网站和“12366”纳税服务热线为平台,不断丰富纳税服务内容。积极探索推行“两集中,两到位”,加强行政服务窗口建设,在深化“一窗式”、“一站式”征收基础上,认真落实“三项制度”,结合市政府关于保留、调整、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项目要求,保留行政审批项目24项。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将96%的审批事项缩短近50%工作时限,方便纳税人到地税机关办理涉税事项。大力推行个体工商业户税收定额听证,让纳税人“明白缴税”。采取人工坐席与语音留言相结合的方式,接听“12366”纳税服务热线,电话办结率达100%,为纳税人提供优质的咨询服务。结合灾后恢复重建和总局要求,在涪城局试点基础上,规范全系统办税服务厅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加强地税网站建设,建立绵阳地税网站,为纳税人提供多样化服务。创新纳税服务手段,推出POS机刷卡缴税、建立税收管理员与纳税人互动QQ群。大力开展优化税收服务专题宣传,提高纳税人知情权。

��

��【地方税务干部管理】   全市各级地税机关按照市局党组确定的“地税文化建设年”主题,结合本单位实际,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宣传动员、明确基本内容,制订实施方案、构建地税文化建设载体,精心组织实施,从精神、制度、行为、物态等层面入手,积极开展一系列带有行业特点、区域特色、时代特征的地税文化活动,以税务服装换装工作为契机,广泛开展税容风纪展示活动,召开地税文化建设汇报会,强化地税精神引领作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通过认真开展思想大讨论、群众大走访、深入基层大调研,敞开“大门”求意见,认真开展群众满意度测评调查,满意和较满意度100%,受到市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督导组充分肯定。深化以“学习创新、勤政为民、民主团结、清正廉洁”为主要内容的“四好”班子活动,根据工作需要调整领导成员分工,落实领导干部挂联基层制度。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对各级领导班子作调整补充。以思想政治工作为抓手,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制,确保干部队伍稳定。狠抓干部职工学习教育引导,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和四川地税精神,进一步增强干部职工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和奉献意识。狠抓党建工作,注重党员“双向培养”,充分发挥机关党组织、党员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举办主要领导讲党课辅导活动,增强干部职工作好新形势下地税工作的紧迫性和责任感。举办心理健康和艺术赏析专题讲座,使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身心健康和业务素养有进一步提高。开展每月一讲、每月一练等岗位练兵活动和更新知识培训,全系统参加培训的干部职工达600余人次,进一步提升干部职工业务素质。同时,在监督管理中深化反腐倡廉建设,为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和纪律保证。 (游元光)

��审  

��【概况】   2009年,全市完成项目审计439个,审计调查33个。市本级完成项目审计93个,审计调查20个。全市共查处违规金额3.32亿元,管理不规范金额83.9亿元,上缴财政1.46亿元,归还原渠道资金1236万元,调账纠正2.52亿元。共移送司法机关5件,移送纪检监察机关10件,移送其他部门处理3件。市审计局被评为全国审计系统先进集体。

��

��【灾后恢复重建审计】   坚持“一切工作围绕重建审计来开展、一切资源围绕重建审计来配置、一切人员围绕重建审计来调度”原则,抽派30余人协助重庆特派办开展跟踪审计;抽派40余人参加省审计厅对绵阳市本级及5个重灾县跟踪审计;集中力量对北川等4个极重灾县进行跟踪审计。全年共派出166个审计组、584人(次),对377个重建项目进行跟踪审计,涉及项目投资304.3亿元;查出问题金额1.39亿元,促进被审计单位节约或挽回损失共计4.88亿元;各级政府及上级审计机关领导批示127次;提出并整改的审计建议423条;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149项,促进了灾后重建的顺利推进。

��

��【港澳援建和外资审计】   对22个援建项目进行二次授权审计,建立港澳援建项目信息台账和单项审计项目档案,市本级对跟踪审计发现问题及时发出审计建议函,并督促整改落实,加强对港澳援建和外资项目的监管。

��

��【财政审计】   紧紧围绕促进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落实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积极开展财政“一体化”审计,加强对部门预算编制、国库集中支付的监管,促进了财政资金规范管理。全市共完成42项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延伸审计单位和部门109个。查出各类违法违纪违规金额48.5亿,收缴财政939万元,归垫资金442万元。

��

��【投资审计】   采取以“国家审计为主体、聘用人员为补充、内部审计为配合、中介机构为参与”的模式,提请政府出台《绵阳市国家投资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等3个规范性文件,建立“每投必审”制度。全市共完成投资审计项目224个,送审金额31.68亿元,审定金额28.17亿元,审减金额3.51亿元,审减率11.1%。其中:市本级完成投资项目审计29个,送审金额13.69亿元,审定金额11.84亿元,审减金额1.85亿元,审减率13.51%。

��

��【经济责任审计】   认真贯彻 “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十六字方针,加大领导干部任中审计力度。印发《2009年度绵阳市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指导意见》,对1999年至2008年十年经济责任审计进行了全面总结。全市共完成经责审计项目64项,涉及党政领导干部72人。查出违规金额8071.93万元。被审计领导干部晋升3人;平调33人;移送纪检监察部门处理2人。

��

��【民生审计】   牢固树立民本审计观,高度关注“八大民生”工程项目的落实和实施情况,注重揭露、查处民生工程资金在管理、使用中的重大违法违纪违规问题。对江油市等武都水库移民资金进行审计,市移民办及江油市政府针对审计发现问题出台相应的管理制度;对涪城区、盐亭县、游仙区10个乡镇“金土地工程”项目投资及效益开展审计,送审1.18亿元,审减工程投资金额2393.97万元,审减率达20.13%。

��

��【企业审计】   按照“把握总体、揭露隐患、服务发展”的审计思路,加强对国有企业的财务收支状况、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能力、中小企业状况等方面的审计和调查。对绵投、九洲等绵阳大中型企业资产负债损益进行审计;对全市粮食储备稻谷轮换价差补贴进行专项审计调查;对绵阳天力担保公司进行了审计调查;对全市收费还贷二级公路进行审计核查。

��

��【审计公开】   全年在绵阳政务网和相关媒体主动公开审计信息共计372条。向市人大作《绵阳市2008年度市级财政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并在《绵阳日报》和市人大网站上全文公告;通过政务网公开绵阳市县审计机关灾后恢复重建审计工作动态、《绵阳市国家投资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中介机构参与绵阳市灾后重建项目工程造价审计的中标公告》等规范性文件和相关信息。对《绵阳市涪城区供水管网工程竣工财务决算审计》等审计项目进行了结果公告。积极参加 “政风行风热线值守”和“网上在线访谈”。通过审计公开,自觉接受社会监督,规范审计机关的执法行为,督促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提高了审计执法力度。 

��(黄江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