纹身大全

西施如何成为“四大美女”之首

作者:阳江市全民纹身店    发布时间:2021-08-10 22:54     浏览次数 :

[返回]

中国文学向来有古代四大美女的说法,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其中以距今2500年的春秋末年的西施生活的年代最为久远,可以说,西施是经过了近千年的文学演绎,才成为传世的所谓“四大美女”之首的。

越人长啥样

按照史籍上的说法,西施是浙江诸暨人,今天的诸暨(属绍兴市)地处宁绍平原的南缘,在人文地理上属于囊括浙北、上海及苏南的北部吴语地区,即传统意义上的“江南”(如今狭义的“长三角 ”)。但有一个很大的可能,西施的长相与今天典型的江南佳丽,并不太一样。

西施,吴越 . 西施如何成为“四大美女”之首

1983版电视剧《西施》董智芝饰演的西施

当代学者通过对Y染色体DNA这种纯父系遗传、信息量大、稳定、特异的绝佳遗传标记的研究,已经成功构建了稳定的发生于非洲的全人类谱系树。同样正是根据当代分子人类学的研究成果,浙江省的汉族人口中出现M119的Y染色体DNA基因突变的比例达到26%,是全国汉族中最高的,而这个M119基因突变普遍存在于今天的壮侗语族民族(包括中国的壮族、傣族、侗族、境外的泰族、掸族)之中,外族少有这些遗传标记,特别是在历史上与“百越”族群接触少的群体更为罕有。这就暗示,浙江在历史上发生过汉族与壮侗民族间的基因交换,所以这一地区现代的汉族群体中保留了相当比例的“百越”族群特征遗传标记。

西施,吴越 . 西施如何成为“四大美女”之首

当代壮侗语族分布区

 语言学的研究也证实了浙江早期的居民属于当代壮侗民族的前身——史籍记载分布于会稽(今苏南浙北)到交趾(今越南北部)的“百越”。春秋时期的越国留下的口语文学记录极少,明指越人所作而且内容完整、原语译语都齐备的则只有《越人拥楫歌》。当代语言学家郑张尚芳采用壮侗语中文字形式较古老的泰文为主成功将其破译,证明春秋越人的语言系一种壮侗语。而遗留至今的江苏、浙江一带的古老地名,也可以用壮侗语进行译解,譬如余杭、余姚的“余”,不是“发语词”而是“地方”的意思,而“姑苏”则是“令人称心的地方”。至于春秋时期越王的名字,也可以通过壮侗语得到合理的解释,譬如根据《史记》的记载,勾践死后的祀号是“菼执”,这自然不可能是这两个字的含义“拿着芦苇”,而是“初始之宗神”,想来也只有这般崇高的尊号才配得上“号为霸王”的勾践的功业。

上世纪70年代,考古学家在距离诸暨并不是很远的余姚河姆渡发现了距今7000年的人类遗址,作为江南本土居民无可争议的祖先,河姆渡人的长相想来与春秋时期越人(包括西施)相差不会太远。1978年3月,河姆渡遗址第二次考古发掘结束不久,人类学家韩康信、潘其风先生来到浙江省考古所设在河姆渡遗址西侧的文物库房,对第二、三文化层出土、保存较好的13具人骨架进行测量、鉴定,根据头部骨缝愈合情况,出牙和牙齿磨损度以及骨骼的形状、长度,对他们的年龄、性别、体形、人种做出认定。鉴定的结果是,河姆渡先民属于中等个子的蒙古人种,身子挺直,四肢强健,身材匀称。他们生有一副长形面孔,前额宽广前突,眼眶较低,鼻子扁平,鼻梁较低微露,两颗门齿很显眼,体形外貌十分接近现代的广东、广西和临近的东南亚壮侗民族居民。换句话说,从今天的眼光看,西施大概不太像是一位江南女子,反而更像是岭南或者是泰国的女子了。

西施,吴越 . 西施如何成为“四大美女”之首

河姆渡人复原像

纹身与凿齿

如果说,河姆渡人的长相只能基于基因与考古的研究的话,他们的后人,西施时代的越人长相则可以进一步通过史籍上的记载了解。《战国策•赵策》里提到,被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黑齿雕题,鳀冠秫缝,大吴之国也,这里的“瓯越之民”与“大吴之国”实际没有区别,指的都是春秋时期的吴、越两国。《吕氏春秋》就说过,“夫吴之与越也,接土邻境,壤交通属;习俗同,言语通”;后世秦始皇设会稽郡于江南,郡治却在吴县(今苏州);而越国古都所在山阴、会稽(今绍兴)也被算作“三吴”之一,乃至到了宋代的《广韵》里,“吴”的解释还是只有一个,“即吴越”,这些都说明春秋时期吴、越虽是彼此敌对的两国,实为一体,风土人情都是相同的,同样都是“被发文身”、“黑齿雕题”。

西施,吴越 . 西施如何成为“四大美女”之首

秦代在吴越故地建立的会稽郡